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
欢迎大家在手机上下载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我的自媒体节目《铁在烧》,有视频另外,也可加我微信公共账号tiezaishao2013 

中国的思想家们经常感叹,一些在正常国家被当作普世常识的东西,许多中国人中却有相反的看法。一般来说,这些现象主要是集中在制度观念等领域,然而,对于汽车这种普世产品,居然也流行着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法。随便逛一逛汽车论坛或者汽车新闻的跟贴,你都可以看到诬蔑日本车几乎成了网上讨论汽车时的一项行为艺术,类似这样的一些言论充斥着互联网:“日本车铁皮薄得像易拉罐,最不安全”;“日本车省油是因为车轻,他们就会偷工减料节省成本”;“日本车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偷工减料,开始用还可以,几年后就不行了”......

本来这些谬论不值得一驳,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这里会流传这种说法,而且也几乎没有任何有专业素养的人会这么说。但是在我们这个极其缺乏专业精神的国度,汽车进入家庭又是个新事物,谣言的生命力往往还会很强,上述这些谣言已经流传极广,甚至在一些人云亦云的媒体记者那里都搞不清楚。或许确有澄清的必要。下面我们来澄清几个流行的谬误。

 谬论一:日本车不安全。

回应:这本来是个很专业的问题,得用数据说话,不过愤青从来就是与数据绝缘的,他们也极不愿意面对我要提供的数据。美国福布斯最新公布的09年最安全汽车榜单,前15名,日系车占据13席,另外两席是第四名的奔驰M型和第七名的萨博93。而最危险的车型中,前10名没有一款是日系车。这几年的数据也差不多。

愤青们自然又会说,那些都是卖给美国人的车,在中国卖的日本车都是铁皮棺材。幸好中国也开始有数据了。根据C-NCAP这几年来的碰撞测试结果日本车表现优异,安全性上明显优于德国车和美国车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又有谣言出来了,说C-NCAP主持方是个被买通的机构。拜托,日本人会买通,别人就不会?没见咱们自主品牌得高分啊?

谬论二:日系车省油是因为铁皮薄,重量轻。日本车不耐用。

日本车在全世界都是公认的经久耐用,质量可靠。这是日本车行销世界的法宝。只有一些中国人不愿意承认。

从钢板厚度说安全性,本身就是个愚蠢的想像。还好,最近有心人也做了一个统计。德系车的钢板厚度与日系车没有什么明显区别,大多数钢板都是宝钢产的。一般来说,年代越新的车,钢板越薄,一些老旧车型的钢板反而更厚。看数据:北京奔驰的车顶板和门板厚度都是0.7mm,而思域分别是0.65和0.75,福特福克斯是0.65和0.68,雅阁门板则为0.8。

实际上,要把车造重很容易,造轻才难。探索频道专门做过一期节目,谈汽车安全的发展,早期的汽车吸能技术很落后,汽车都造得很硬, 五十年代的汽车撞墙的时候,整个车架往往不变形或者均匀变形,车里的人则受到严重创伤。

 而随着技术的进步,现在的汽车普遍采用碰撞吸能的设计,碰撞立即发生变形但驾驶舱完好。而且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,尽量把钢板减薄,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,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;而更重要的是车轻也使刹车时惯性减小,从而缩短制动距离,确保车辆安全。以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的钢板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在减少厚度,甚至玻璃也薄了。越是新,越是先进的车型,比它的前一代都要轻。

谬论三:外国人欺负中国人,卖给中国的车配置低、价格高。

回应:中国市场的洋品牌车配置低、价格高部分是事实,但这和欺负歧视没什么关系。商人眼里只有消费者和市场竞争状态,而不像愤青那样抱有小农老乡情节。我想德国大众汽车也不想再继续卖捷达、桑塔纳这样的老爷车型,恨不得中国人都能消费奥迪A8,可市场现实摆在那。

决定商品价格高低的主要是市场开放竞争的程度和运作成本,日本车和德国车在本国卖的比在美国和澳洲还贵,这和欺负没关系,纯属市场竞争十分充分的问题。

如果你要说中国市场的日本车和国外不是一回事,我可以告诉你,在中国,与世界市场同步方面,日本车是做的最好的,别忘了,第一个实现与世界同步的是本田雅阁,国产的飞度出口到欧洲,国产的日本车型里没有桑塔纳、捷达这样的老爷车。

谬论四:我们一定要支持国货,要不是国货的崛起,桑塔纳还卖20万呢。

其实这个说法更容易证伪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产汽车,但好像很多一直都比我们的车便宜。垄断自然会导致高价,不管这个垄断者是国企还是外企。我们的高油价、高手机资费,不是最好的例子吗?联想Thinkpad笔记本在国外可是比国内便宜太多了。对不起,我只支持提供好产品的企业,支持自由开放的市场。那种帝国主义卡脖子的冷战思维可以丢进历史垃圾堆了。

真正爱一个国家,首先爱这个国家的人民,让他们用上质量最好的产品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铁

李铁

96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1995年入武汉大学,学习管理 2000年入湘潭大学攻读中国哲学硕士,师从启良教授。 2003年入香港浸会大学,先后攻读西方分析哲学硕士和西方政治哲学博士,导师是张锦青教授和关启文教授。 2008年8月开始尝试写点媒体文章,10月进入时代周报做主笔。

文章